研究预览
温馨提示:如果发生网页加载错误,请直接点击链接查看:点此进入
视频演示
温馨提示:如果发生视频镜像错误,请直接进入bilibili查看:点此进入
1. 设计思想
作为全球城镇化的热点区域,截至到2020年,中国已有60.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而在未来十年城市仍将吸纳约2亿人口。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内部出现旧街区被新街区替代的现象,进而导致居民行为模式与心理状态的改变。一方面改造后的街区创造了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但另一方面也让人们记忆中的城市味道不复存在。在当下急剧的时代变化中,中青年一代的城市居民工作、生活在快节奏的环境之下,对生活自顾不暇;而老一代的城市“迁入户”则是因为土地流转或农业用地开发而“迁入”城市,在陌生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城市环境中适应着。他们作为城市生活的主体,在其生活的环境中愈加向往慢节奏的生活,较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前街区改造过于注重营造整齐划一的市容市貌,忽视了人作为街道主体,对街区空间活力、人文关怀的需求,进而可能诱发居民焦虑、压力等不良情绪。
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居民的焦虑感,还不可避免地会挤压当地文化的生存空间。巴渝文化作为长江上游地区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从古至今以其独有的特色为中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巴渝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不仅是重庆在当今社会竞争中重要的文化软实力,更是给了当代巴渝人文化自信的充足底气。街区作为文化的基本承载体,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无论是生活习性还是性格特征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小组的地图故事一方面探究经历街区改造后的城市环境对于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也试图揭示当前街区改造下巴渝文化的保存情况。最后,根据居民对于城市环境的不同感知结果以及文化街区改造前后的情感感知变化,得出相关研究结论,并给出可行的参考意见。
2.主要功能:
- 探究重庆市都市功能区以及五个传统文化街区的城市感知,对于确立以人为街道主体的城市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 探究传统文化街区改造前后的城市居民城市感知的变化情况,对于如何平衡保存当地文化特色和发展旅游经济之间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 分析不同情感感知在重庆市都市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 探究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传统文化街区中蕴含的巴渝文化的保存,对于研究更大范围内的中华文化保存具有借鉴意义。
3.特点及展望:
3.1 故事及技术特点:
- 本次居民城市感知的评分图像通过Python脚本所爬取,共计155276张街景图像,覆盖了研究区的大部分街道,相对于传统问卷形式的调查而言更为具体,并且街景图像会时常更新,数据的实时性更强。
- 城市居民对于其生活环境的感知评估,大都局限于访谈或调查问卷的形式,这种形式的调查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调查对象社会或文化背景的影响,并且成本高、耗时长。本次的城市感知评分通过评分志愿者对部分街景图像进行打分,然后基于随机森林拟合模型和迭代调整模型对剩余未评分街景图像进行预测,从而得出街景图像的情感感知分数,相较于传统的调查问卷的形式,这种方法耗时短、效率高,且能够获得大数据量的评分结果。
- 采用定量化的研究方法,量化城市居民对研究区范围内的街景图像以及传统文化街区的街景图像的情感感知,有利于对比街区改造前后居民情感感知变化,相对于受访者通过搜寻脑海中对于传统文化街区的记忆与当前生活环境对比而得出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3.2 作品展望:
展望一:巴渝传统文化街区的旧照片搜集难度较大,分辨率也较低,并且搜集的照片主要集中在某几个特定地区,没有覆盖整个文化街区,可以通过走访或是其他形式来获得相片再矢量化,可以丰富文化街区的街景覆盖度;
展望二:参与评分的50名志愿者主要集中在重庆市九龙坡区,应该尽可能的覆盖整个研究区不同行政单元的评分者;
展望三:报名时间较晚,对于文化街区的情感感知时空变化没能更好的在空间上以更为直观的变化动态来展示出。
Q.E.D.